栏目导航

文化自信自强是内在要求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文化自信的民族性和中国性初心,牢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现代性使命,是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进的必由之路。同时,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动力源泉,也是助推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强大,和技术创新的助推力量。科技自信与文化自信自强息息相关,两者的和谐共振共同铸就了国家文化自强力的恢宏气象。一般而言,文化自信是科技自信的根基,科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提升,尤其是在从工业革命到数字信息革命飞跃的巨变时代,国家创新文化的自强力特别的重要,需要文化自信夯实科技自信的基础,呼唤文化自信为科技自信安顿灵魂和精神,也唯有建立在科技自信之上的文化自信,更具有全球性、当代性和未来引领性。可见,没有民族文化的自信,不会有自己的科学自信;反而言之,离开了科学自信,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文化自信。回首望去,中国古代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均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硕果,比如造纸、印刷、天文、纺织、冶铸、建筑、陶瓷等一度领先世界的物质技术,都植根于文化生活的沃土之中,在文化的主体客体化或客体主体化中,深刻烙印着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厚德载物等民族文化精神观念。

  事实上,今天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诺贝尔奖的摘取,以潘建伟团队为代表的量子团队的科研进展,以“天宫号”“嫦娥号”“祝融号”等为代表的空间技术的进步,无不受到传统医药文化、古代哲学和文学艺术等的深度影响,都是植根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开出的现代科技自强之花。当下,面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召唤,面对关键技术能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代之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之问”,只有重新审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和战术价值,将科技自信置身于文化自信的整体系统中进行探寻,将我们的科技自信植入民族文化自信的大地之上,方能打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之间的壁垒,实现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的相生相发,以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助推我们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深度转型。一句话,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扎得有多深有多牢,科技自信的参天大树就会有多茂盛和多壮实。文化自强对于激发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乃至夯实国家综合国力的根基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以物质文明成果为标志的自强力,同时也包括以精神文明成果为标志的自觉力。从人类文化演进史和大历史观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能够说是一部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的奋斗史和成长史,文化自觉自强的程度大抵和人类文明的高度相一致。从辩证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成果,形成了我们特定的民族文化自觉基础和精神资源,这是我们依托文化自觉重建“中国之道”的现实血脉和民族基因,反过来又作用于一代又一代个体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助推我们在惊涛骇浪中不断走向新的胜利。鲁迅先生曾多次论及,“人立而后凡事举”,反复强调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和自觉力,饱含着先贤对民族伟大复兴的赤诚之心。事实上,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10年的丰功伟绩,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的独立富强之路,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条文化自觉的道路,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见,不论是道路自觉,还是历史自觉,其背后的助推力量其实就是人心和民心的文化自觉,这是一种综合国力和大国国运的综合体现。

  而今,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依托文化自信凝心聚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借助文化自觉茁壮成长,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最终走向文化自强,是民族崛起的必然归宿,我们的文化自觉说到底还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精神、中国梦想和中国价值的自觉。从微观上讲,个体生命的自信力就是充分相信主体自由意志的力量,能够在文化自觉中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总有一股浩然之气灌注和充盈于人的灵魂和思想之中,从而摒弃自觉力之外的那些自欺欺人的虚假主宰力量,倘能如此,个体生命才会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真正的自信。从宏观上讲,唯有千千万万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体生命,才能汇聚成民族复兴伟业中战无不胜的人心自觉力量,这是一种至大至强的国家文化力量。这样的人心和民心弥足珍贵,正是一个国家迎接一切艰难险阻的内生力量,也是一个民族遇到挑战并主动成功应战的中流砥柱力量。由是观之,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资源,人心是最好的自觉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巨大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且充满自信的魅力和气度,应当下功夫培育和传播当代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应当建立在文化魅力的基础之上,文化魅力从显性层面看是一种吸引力和亲和力,从隐形层面看是一种境界情怀和认同塑造的自信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感染作用。在这里,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魅力的根基,文化魅力是文化自信开出的花朵。这种魅力既有社会历史的实践性品格,又有面向全球文化的建构性功能。比如,以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为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为代表的功夫文化或中国龙精神,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理念,其中均蕴含着全球性的共享文化精神、共享审美情趣、共享价值观念,已然成了当代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并对外传播的轻骑兵。这些民族文化的魅力具有独特性,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美誉度、亲和形象的标志性符号和特征,对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于展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中国形象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之,文化自信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在参与各个时期人类文化的建设、斗争和反思中确立起来的,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更是坚守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生命自觉意识的结果。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应当是一种骨子里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创新和创造,更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引领和塑造。这样的文化自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去”和“走进去”,最大限度降低文化折扣对文化精神的损耗,最大限度提升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感召力,助力我们打造全球性的文化引领力和领导力,最终为提升人类文明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卓越贡献。